ESG前沿观察丨ESG生态系统扩张与人才需求

发布时间:2022-04-08 08:00:00

资讯聚焦

2021年四季度,全球新发行可持续基金266只,可持续基金数量达5932只,新增净额1425亿美元。欧洲在ESG产品开发上保持大幅领先,是全球可持续基金净资金流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据中金公司研报,2021年ESG公募基金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新发ESG产品52只,接近此前五年的总和。在收益方面,国内被动ESG主题产品多数跑赢市场,沪深300成分股内ESG环境因子多头收益表现较为突出,中证500成分股内ESG治理因子多头收益较高。

3月,中国责任投资论坛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预计2022年十大趋势包括:双碳目标引领ESG和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配置绿色资产,ESG人才和培训市场需求激增,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稳步推进等。

根据CFA协会研究,约三分之一的投资组织拥有专门的ESG专家,三分之一的投资组合经理进行ESG分析;对10,000多个LinkedIn投资职位的审查发现,6%的职位提到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能,但在100万投资专业人士中,只有不到1%的人在资料中列出相关技能。

 

ESG生态系统演化——从“责任”到“正向激励”


随着ESG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并在生态体系内循环,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在ESG及负责任投资理念最初发展阶段,投资与实践多出于社会责任或对中长期风险防控的考虑,往往认为ESG及负责任投资实际会牺牲一部分回报。随着ESG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与ESG相关的投资、融资、信息披露、评级、认证、咨询等活动相互支持、相互推动,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并在生态体系内循环,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图片31.png 

图1 ESG投资生态系统


这种正向激励机制,从理论上可理解为:如果一个企业在ESG各领域表现良好,其财务回报短期内可能因成本上升等受到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盈利能力却有可能因潜伏风险的下降、员工积极性提升,以及良好的公共形象而明显改善。

在实践中,ESG基金或ETF的业绩表现优于大市,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源自一个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意识到ESG投资的必要性和回报的优越性,资金将从ESG评级较低的资产流向评级较高的资产,形成价格差异,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加强,自我印证。

此外,无论是企业基本面的改善,还是资产调配使得股价上涨,都令ESG投资更具吸引力,促使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这个生态系统。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监管标准也会相应提高,令ESG的监管、实践、信息披露、监督、咨询、评级、投资等行为步入一个相互加强的良性循环中。

 

全球ESG生态系统加速扩张


随着全球ESG生态系统不断丰富、完善和联接,全球ESG生态系统跨越其生存临界点,进入自我实现的加速扩张阶段。


截至2022年1月,联合国PRI的签署机构达4751家。其中投资管理人最多,达3576家,占比75%;资产所有者675家,占比14%,服务提供商500家,占比11%;签署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121.3万亿美元,发展势头强劲。

图片32.png 

图2  2006-2021 PRI签署方数目与资产管理规模

 

根据GSIA《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全球可持续投资在主要国家地区的管理规模中已超三分之一。全球主要市场超过80%的ESG资产管理来自欧美,美国占据全球ESG资产近一半的规模。ESG资产规模排名前五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48%)、欧洲(34%)、日本(8%)、加拿大(7%)、澳大利亚(3%)。

截至2022年1月,中国累计已有88家机构加入PRI。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也发展迅猛,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在香港地区,特区政府与本地机构更是积极参与ESG生态系统的搭建,并以此为契机,培育新的服务产业及其核心竞争力,巩固和重塑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ESG活动的加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ESG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各国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随着全球ESG生态系统不断丰富、完善和联接,从事ESG各类业务的机构分工也愈益细化,专业性越来越强,各机构之间的业务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循环机制,引领全球ESG生态系统跨越其生存临界点(critical mass),进入自我实现的加速扩张阶段。

 

人才短缺已成ESG发展主要瓶颈之一


随着ESG投资的兴起,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香港特区政府已将ESG专才列入香港人才清单,上海市也将绿色金融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


从ESG投资生态体系来看,对ESG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广泛和多元的,每类主体都有对ESG专才的不同需求。资管机构等投资方需要组建ESG投研团队,负责制定ESG投资方法、流程及标准,研究ESG投资策略等。据调查,ESG专业分析师等人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也相当稀缺。

作为ESG实践主体,很多企业已把ESG和可持续发展上升为核心发展战略,并增设专职岗位负责碳中和与ESG实践。据统计,2020年聘请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CSO)的美国公司数量已超过之前三年的总和。

金融中介负责组织ESG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相关工作都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ESG专才。如在发放绿色贷款、承销绿色债券等业务中,金融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绿色融资顾问服务,协助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融资框架、取得第三方认证等。

与金融机构相比,各类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对ESG专才的需求更广更多。如明晟(MSCI)在全球有200多名ESG分析师;彭博、万得等信息服务商推出了ESG数据平台;此外,ESG投资与实践也需要大量专业认证工作。

除ESG专才外,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也催生了绿色工作(green jobs)的概念。据国际能源署估算,到2030年,碳中和带动的清洁能源投资将创造1400万个岗位,并在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额外创造1600万个工作机会。

 

延伸阅读


ESG生态系统由资产所有者、资产受托机构、金融中介、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和实体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构成,并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投资流程。

其主要投资流程包括: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资产所有者提出ESG投资需求;基金公司等资产受托机构进行ESG投资活动;评级机构、认证机构、数据服务商和合规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与ESG相关的信息披露、评级、指数编制、产品认证等专业服务;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提供ESG研究,设计推出ESG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包括金融机构自身)是ESG的实践主体,也是接受ESG资金的被投资方。

这一套投资流程连通ESG投资中的各参与方,形成完整的ESG市场生态系统,引导资金流向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政府、监管机构及市场平台(如交易所)作为政策、法规和交易规则的制定者,既是整个ESG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具有一定外生决策权、可以影响ESG市场生态系统发展和演变的特殊主体。


特别鸣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客座教授、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博海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投资总监、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教授对本文的支持。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