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前沿观察丨熊伟教授:关注ESG投资的实际效果,机制设计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2-08-04 08:00:00


资讯聚焦

 

        据财新报道,近几个月来,对投资中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的批评明显增多。PRI CEO戴维•阿特金表示这种关注和反击实际上是负责任投资巨大吸引力的结果之一,为了确保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应该欢迎公开讨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纳入ESG的问题。

 

        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满一年,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最高达到62元/吨,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

 

        《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近日正式发布,参考国际通行标准,明确了绿色债券四大核心要素,以提升我国绿色债券纯度。绿债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绿色项目及配套,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的绿色债券品种都将使用该原则。

 

        深交所近日发布6条ESG相关指数,以完善ESG指数体系,扩展指数跟踪标的范围;6条新指数的样本股选取深证成指、深证100和创业板指数中的个股,通过测算样本股的ESG评分排序筛选。

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前沿观察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大流行交织的背景下,全球性问题日益显著,全球行动迫在眉睫。2015年,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就《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共识,确定了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诸领域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也于2020年正式面向全球做出双碳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践行ESG理念,把握ESG转型新机遇,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升级为企业使命、融入发展战略,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本篇《关注ESG投资的实际效果,机制设计很重要》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深圳高等金融院学术院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熊伟教授采访整理。


2.png

熊伟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学术院长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学术院长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Q1:如何看待数万亿美元的绿色基金入场?是否表明ESG正走在预期的快速发展道路上?

        A:我们知道全球近几年来数万亿的绿色基金都已经入场,包括各种绿色创投基金、Portfolio基金,都已经逐渐到位。但据我观察,尽管上万亿的基金形成一个巨大的投资规模,但对企业层面的绿色投资和碳减排实际所起到的作用还是有限,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这也正反映了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机制设计的问题。

 

        Q2:您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人类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或者困境是什么?

        A: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中公共品的问题。不管是环境也好,还是气候也好,这些问题都是全球的公共品。现在各国政府都很重视,但也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谁来支付成本?解决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全球协调。

        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处在相对发达的阶段,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承担本国绿色转型的成本。但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无法承担这些成本,而且绿色转型还有可能减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加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是否应该分担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成本,也是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区域之间、受碳减排影响不同的行业之间、收入和财富不同的人群之间分享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平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共识更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机制设计。

 

        Q3:您提到机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您如何看待目前在绿色基金投资方面的机制设计?

        A:全球几万亿的绿色基金入场,代表了全球金融界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期待通过市场、社会手段来解决公共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绿色基金投资的回报还不错。但是如何防止企业打着环保旗号继续之前的碳减排也需要很效的机制设计,否则绿色基金投资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投资回报也不可持续。

在机制设计方面,首先是如何保证企业拿到了绿色投资的资金后,真的去做绿色投资、发展绿色业务。以能源为例,清洁能源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如果只停留在口号和概念层面,只说不做,很难达到预期的绿色投资目标。

        企业不断面对业务和利润等各方面的短期压力,如何避免企业在机会和诱惑下的短期战略行为需要完整的绿色标准和对企业各项绿色指标的有效测量和权威评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金融的手段都企业的实际绿色行为而非口号进行奖励。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依靠短暂几年的热情就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努力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包括是从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利人是否可以利己?这也不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就能达到的,需要通过一个真正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Q4:技术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有哪些重要技术是目前正在突破和创新的?

        A: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科技,提供了很多新的工具,可以帮助大范围有效的测量企业的绿色指标,并向社会和金融市场披露企业的绿色指标。如何挖掘这些工具,实现数据赋能,助力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正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随着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新能源、绿色低碳城市、碳市场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智能网络、绿色低碳等的发展都需要数字科技的创新。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在数字科技助力可持续发展方面,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Q5:在推动可持续转型方面,您认为中国目前还有哪些有待推进的重要工作?

        A: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术机构和社会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之外,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批创新性人才。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些下属研究院,已经在可持续人才发展培养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推出一系列的公开讲座和多个培训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期也在积极发展相关的学位教育项目,期待大家的关注。

 

延伸阅读

漂绿(Greenwashing)

        1986年,美国环境学家Jay Westerveld首次提出“漂绿”一词。2020年,绿色和平组织对其进行补充定义,指出“漂绿”是公司刻意披露虚假的环境管理信息或夸大其商品或服务具有的环境效益。

        近年来,随着ESG投资在全球兴起,间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漂绿”行为。除公司层面的“漂绿”行为外,ESG基金也存在“漂绿”现象。如实际投资与策略不符但仍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重仓股票与基金主题不符,基金管理人风格偏移,或夸大产品的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及抗风险能力等行为。

        目前,全球不同地区对于“漂绿”行为的监管正在不断加强,积极完善和统一ESG相关标准,并对资产管理人在ESG产品定义和分类、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其中,欧盟和香港是行动比较积极的地区,正在加强对漂绿的金融监管。

 

特别鸣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学术院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熊伟教授对本文的支持。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