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 徐扬生校长谈创新:文化与人才

发布时间:2022-08-13

title.jpg

       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教育部批准设立。

 

       2022年3月21日,正好是这所著名大学的创校八周年生日。

 

       八年来,港中大(深圳)始终秉持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旨在为中国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领袖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应晶报邀请,特别撰文阐述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很有现实针对性与启发性。他说:“我们常常批评现在的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其实就是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伤害,功利心往往是短视的,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关乎良心的工作。”

 

b191080e97c3b5b1af3b9f5e0ceda51.jpg

 

创新:文化与人才

作者:徐扬生

推文图片2.jpg

       去过奥地利的人都知道,在那里的火车上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拿着乐器去学音乐,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看到坐在我身旁的两个人都在专注地看书,仔细一瞧,那两个人都在看乐谱,这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从未在国内的地铁上看到有人读乐谱,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奥地利会成为世界音乐之都,那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会诞生在这里的原因。

 

       与之相似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乒乓球运动的大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打乒乓球,这样一种全民普及的运动文化,造就了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体育竞技历史上的辉煌成就。由此可见,一项真正深入人心的持久的活动,一定根源于一种 “文化”,换言之,只有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一项活动或实践才能够自发、自主、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展开,最终结出硕果。

 

       创新也是如此,创新是一种文化。近年来,我国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根据《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已连续9年实现稳步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同时仍面临着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峻挑战。如果未来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创新突破的发展势头,实现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提高国家创新的软实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使创新真正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推文图片3.jpg

大学校训“博文约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创办就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将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多年来宝贵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移植于祖国内地,为国家探索一条自主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本身即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实践的成果,将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思想,例如宋明书院制传统、儒家“有教无类”、“礼乐教育”等思想,与西方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体制相结合,开创了“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宗旨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国际化大学的模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学。

 

       而选择在深圳办学同样具有深意,改革开放为深圳这座城市注入了创新的灵魂,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5.4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俨然是中国最具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创新之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就像把一颗富有创新精神的种子种在一片由青春和热血浇灌的创新的沃土之上,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一种创新的耦合将为我们的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尝试。

 

       那么,创新文化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呢?在我看来,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创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彻底地否定传统,也不是对外来事物的全盘接受,创新更像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从世界的发展经验来看,开放程度越高,国际化人才比例越高的地区,创新实力也就越强。美国的硅谷是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据统计,就职于硅谷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中大约有1/3是国际移民。中华文明一直以来也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唐朝就非常的“国际化”,据说在唐朝为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人,正因如此,唐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即是从世界历史上来看都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学从全球范围内引进师资,汇聚了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任教和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世界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体系,也带来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与学术文化。大学还与百余所世界名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海外交流学习,接触一流的学术氛围,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开拓眼界。

 

推文图片4.jpg

大学境外合作高校遍布29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香港中文大学首创的书院制也是“融合”教育的典范,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书院中共同生活,融合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胸,提高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之外,教授和学生亦能在书院之中形成更加亲密的“讲学”关系,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的人格、品行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也能得到教化和熏陶。

推文图片5.jpg

徐扬生校长在书院举办的高桌晚宴上和学生交流

 

       第二,要培养独立思辨的能力与精神,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更重视传授知识,而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会有标准答案,而思辨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之前在美国给学生上课,同一个实验课题,17个小组可能会设计16个不同的方案,而且都是原创的。但是国内的学生在面对课题和考试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思考什么是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最终培养的只能是聪明听话的“追随者(follower)”,而不是具有批判和创新精神的“领导者(leader)”。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予学生的是灵活自由、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修读的专业与课程;可以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加入教授的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可以在大学创新创意中心的支持下开展创业实践;也可以参加海外交流、社会公益、艺术课程等等。大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同时,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亦享誉全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东西方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的原典,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成为“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的综合人才,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外,对中华传统、世界文明、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发展,他们永远会成为引领时代方向的先行者与弄潮儿。

 

       第三,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于创新实践来说非常重要,试看人类历史上许多的发明创造最初都只是一种想象,可以说,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人文和艺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将更加体现在学生的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源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和艺术教育,通过成立艺术中心,开设艺术课程,组建各类乐团及艺术社团,举办大学音乐会、驻校艺术家等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美的创造性的认知,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推文图片6.jpg

大学每年秋季举办音乐会

 

       大学还开设了创新创意创业中心,通过提供创意课程,开展创新工作坊,资助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在校园内营造了自由、包容、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的文化氛围,首届本科毕业生还将在大学期间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捐赠于母校,希望鼓励更多的同学把这种创新的文化传承下去。

推文图片7.jpg推文图片8.jpg

       大学通过大师讲堂、中国文化大讲堂、神仙湖名家讲堂、驻校艺术家项目、艺术展览、戏剧节等活动,引进学术大咖,构建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第四,要鼓励一种非功利主义的精神。创新是一项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艰苦的活动,常常需要数年的冷板凳,经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最终也未必一定会取得成功,如果没有一种非功利主义的精神,是很难真正做出伟大的创新发现的。我们常常批评现在的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其实就是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伤害,功利心往往是短视的,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关乎良心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关注“人”的成长,实现“人”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着非常浓厚的人文主义的情怀,真正将“学生”放在办学的首位,在这里院士会给本科生授课,学生可以和诺贝尔奖得主在餐厅吃饭、讨论问题,好的教育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而非要求他们达到外界设置的标准;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而非只是在意分数和排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而非一味用比较和竞争去贬损人的价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健康的情志身心,让他们真正成为有灵魂、有情感、有担当、有温度的精英(excellence with a soul),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做出努力和贡献。

推文图片9.png

大学现已培养四届本科毕业生、六届硕士毕业生、两届博士毕业生

 

       办学八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深深地扎根于深圳这片热土,创校历程中有艰辛、有喜悦、有孤独、有憧憬,然而,就像这座城市中无数的创业者和奋斗者一样,其中勇于求索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都已汇入这座城市的交响共鸣的篇章,滋养着、激励着、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探索、去奋斗、去创造!

1660198745526.png057a684683c2de924972b5c21d4c8d7.png

36eb29ab2ac49ed0dfbe424ac8cb27b.png9fce0f2367c7d8d7825e4cc83471d23.png

推文图片10.jpg

 

-END-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出品

转载自晶报

撰文:徐扬生校长

图片由港中大(深圳)传讯及共关系处提供

 

点击下方图片或标题,浏览更多

1660199316231.png

春华秋实 | 跟随大学校报 漫游八年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