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M思享汇丨林至颖:重塑产业链,数字供应链激活行业新动能
MBM思享汇丨林至颖:重塑产业链,数字供应链激活行业新动能
在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产业链的运作逻辑正被重构。需求端的个性化和多变性,以及供给端的全球布局和成本优化,使供应链从简单的“供”与“应”路径,转变为创造企业价值的关键引擎。数字供应链凭借其高效、智能、协同、可持续的特性,正在重塑产业链结构和商业生态。
在最新一期MBM思享汇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客座教授林至颖教授,以“数字供应链如何重塑产业链”为题,为MBMers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示的精彩分享。

1. 变革之源:市场驱动数字供应链兴起
从“买全球,卖全球”到“全球协同、实时响应”,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型。同时,移动支付普及、线上线下购物融合、社交媒体种草等消费路径变化,使消费者的需求更碎片化、个性化,对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
-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 库存风险加剧
- 多渠道分发压力上升
传统“推式供给”为主的供应链路径难以适应市场节奏,于是数字供应链应运而生。
2. 供应链逻辑革新:从推式到拉式,重配价值链
林至颖教授指出,数字供应链的核心转变是从“生产导向”变为“需求驱动”。传统推式系统易致库存积压或脱销,而拉式系统依数据从需求端反向驱动供给,可实现“零库存”的理想状态。
这背后,是一套可被概括为七大关键理念的系统性数字化协同逻辑:
- 以客户为中心
- 专注核心业务
- 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协同关系
- 借助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运作
- 实现流程一体化
- 缩短产品完成周期
- 优化环节间成本

*图片来源课件
在这套机制下,供应链不再只是“物流+信息流”的辅助系统,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中枢,成为连接研发、采购、制造、销售乃至客户运营的核心引擎。
3. 产业链重构:从“前店后厂”走向“全球增值节点”
数字供应链不仅提升了企业运营效能,还在重构产业链组织方式。企业不再简单地将制造环节外包,而是通过全球化资源与数字化协同,构建跨境价值链,打破“前店后厂”模式。例如:
- “中国+1/+3/+5”采购战略:在保持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分散地缘风险,布局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
- SKU精细化管理 + 小批量快反机制:紧贴市场节奏,降低备货风险。
- 可持续供应链理念兴起:响应 ESG 要求,推动绿色制造、低碳配送、循环回收。
在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供应链重塑了产业逻辑,成为激活企业、市场和区域经济的“新质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这一趋势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数字供应链助力区域内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传统制造智能化、国际化赋能,拓展新兴产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