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讯

MBM课堂掠影 | 在热与冷间决策:创业者与投资人眼中的赛道博弈

Release time:2025-04-25

 

在动态演变的商业版图中精准锚定赛道,讲究洞察和预判,关乎生存与跃迁。但问题是:好赛道真的能一劳永逸吗?在追逐风口与构筑壁垒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而创业者与投资人,又为何常常在这条路上“各有所求”?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MBM《专题学术研讨》课程中,丁宝玉教授与学生围绕“创业者与投资人视角下的赛道选择”这一话题,对投资与创业背后的逻辑展开深入剖析。

1. 创业者的原点是“能力圈”,投资人起手看“空间”

 

创业者的赛道选择,应始于自身的能力圈。与投资人倾向于优先考虑C端市场的广阔空间和增长潜力不同,创业者更应聚焦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验积累。一个“看起来有潜力”的市场,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创业者都能立足。

以华为在汽车赛道的选择为例,尽管品牌已具备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但华为并未贸然涉足整车制造,而是专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类战略既规避了与传统车厂的正面竞争,也体现了对品牌定位、生态协同和技术积累的精准匹配。

*图片来源于课件

2. “热门即风险”:理性投资的底层逻辑

长期投资者通常在认知边界内布局,尤其在市场低迷时逆向投资,以锁定价值洼地、规避泡沫风险。

例如,高瓴资本2014年前瞻性布局PD-1赛道,投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企业,占据生物医药赛道有利位置。但2020年后,受集采政策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市场转向,高瓴因长期持有陷入估值回调与行业内卷困境。

这表明,在风口之下,捕捉长期价值需穿透周期的判断力,低位建仓、掌握安全边际至关重要。

3. 创业与投资之间的“错位”博弈

创业者关注生存,强调营收与团队稳定;投资人关注退出,注重市场规模和估值。这种视角差异导致在选赛道、定节奏上出现“错位”。

投资人偏好市场空间大的C端项目,这类项目因消费基础广、增长预期明确,更具吸引力。而服务型项目因依赖人力、复制性差、毛利率低,常被忽视。若企业选择服务赛道,需凸显团队专业、客户粘性与模式护城河。

企业在评估路径时,要结合自身禀赋与资本偏好,资源有限时,聚焦优势、以专业制胜,比盲目追风口更具胜算。

 

在投资与创业生态中,赛道选择是战略、资源、时机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热度虽能带来短期流量和资本关注,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项目,建立在企业长期能力和系统性认知之上。

创业者需在能力圈内找切入点,聚焦效率与产品力;投资人则要平衡风险与增长预期,避免盲目逐风。未来,判断力比趋势重要,基本面比故事持久。只有战略清晰、节奏得当,企业和资本才能实现共赢增长。